所有的彩票APP大全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杰出军事 庞统军事才能强于诸葛亮

网友提问:

三国历史中诸葛亮军事能力出色,蜀国不能一统三国的原因有哪些?

优质回答:

人口太少,占据的地理位置不好,

其他网友回答

一枝独秀,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最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而就题目中的诸葛亮,也恰恰正是贯穿这个问题的一条主线。其原因如下:

第一,态势。第二,荆州。第三,征吴。

第一个是客观原因,国家间强弱的此消彼长,是人为可以解决的。第二和第三是主观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关键所在。其重要性是依次倒推的。如果说第二是局部战略失败,还可以弥补的话,第三则是主体战略的完全失误,其国家走向彻底偏离了诸葛亮的战略构想,使光复大汉的目标,完全化为了泡影。剩下的,只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苦撑。

既谈三国历史,就必须从正史去着手。其依据必须是从陈寿的《三国志》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及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前的一些历史资料再加上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去分析得出。

第一,态势。原因首先考虑的是起点。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彻底统一了北方,占据了经济最为发达的中原地区,雄兵百万,虎视南方。而东吴已历三世,地势险要,民众拥附,群贤云集,经济发达。这两个集团各具特点,尤其是曹操集团,经济和军事实力雄厚,又有天子在握,是基本上不可能撼动的。待刘备自身稳固发展后,也只能东合孙权,再两路共进北伐曹操。

而当时的刘备在诸葛亮进入他视野之前,却是无兵少将,流离失所,没有根据地。只能暂时依附在荆州刘表的一个县城里面。可以说起步晚,起点低。

公元207年。屯兵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结识了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诸葛亮。诸葛亮给刘备清晰地分析了天下大势,并制定出了具体的战略走向。那就是,首先占据荆州,取得最初的根据地之后,再夺取益州。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待时机成熟,从荆、益两州分兵北伐,天下响应,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段精彩的对话,史称”隆中对”。诸葛亮当时只有27岁。这次对话,也成了刘备集团始终贯彻执行的战略方针。在丢失了荆州和刘备发动了吴蜀战争以前的几十年间,历史的发展果真是沿着诸葛亮的路线一一应验。

那时的交通、信息基本处于原始状态。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证明了诸葛亮对天下态势的洞若观火和冠绝古今的惊人的战略眼光。如果真的贯彻落实到底,没有人怀疑蜀汉会一统三国。

第二,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诸葛亮《隆中对》中已经明确表明。占据荆州后,由荆、益两州同时进击中原,兴复汉室。其战略位置之重要可窥见一斑,也是蜀汉实现一统的必争之地。

正是在”隆中对”的指导下,刘备取得了立足点,建立了蜀汉政权,与曹魏和孙吴鼎足而立。但”隆中对”的实现,在结盟东吴的前提下,还有三个条件,1.跨有荆、益;2.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3.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都是诸葛亮《隆中对》的原话。

首先就是跨有荆、益。荆州和益州隔着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很难形成一个政治板块。 荆州相当于蜀汉孤悬在外的一个战略要地。

另外,荆州还没有完全归蜀汉拥有,赤壁大战之后,荆州七郡刘备占有五郡。关羽北伐,是为了攻取襄樊而跨有荆州全境,而不是”隆中对”的”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的全面进攻。

在曹操大举攻伐,刘备走投无路的危急之际,诸葛亮过江东成功地促成了孙刘联合。曹操大军压境,孙吴独木难支。为了巩固同盟,孙权暂时借南郡给刘备。赤壁之战后,刘备占荆州、取益州,在发动汉中大战前,将长沙和贵阳割给了东吴。其目的是为了汉中之战和关羽北伐没有后顾之忧。根本性的目的,还是蜀汉战略的前提——联吴。

在刘备的汉中大战进入想持阶段之时,关羽开始了北伐。围困襄樊,围点打援。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单就关羽一路北伐,就让曹操震惧,甚至动了迁都的念头。可见诸葛亮《隆中对》中,”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和”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构想得以实施的话,曹魏是很难应付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荆州处于扬州的上游,直接关系到孙吴政权的核心利益。赤壁之战取胜的决定性主力是孙吴集团,孙权对刘备战后取得荆州五郡一直心有不平、耿耿于怀。因此趁关羽北伐激战正酣,派吕蒙袭取了南郡、零陵和武陵。并与曹魏前后夹击了关羽,后关羽被东吴所杀。

所谓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相互对峙,所产生的一定时间上的平衡状态。任何一个国家出击第二方,都容易被第三方趁势了抄后路,形成腹背受敌的状态。蜀汉战略构想实现的三个条件,关羽都顾及到了,偏偏忽视了前提。

蜀汉失掉荆州,使诸葛亮预备两路北击曹魏的钳形攻势中两个钳头,只剩一个。蜀汉北定中原的战略构想几乎化为泡影。剩下人口不足百万的益州也使蜀汉与曹魏两国的实力悬殊进一步拉大。刘备伤于关羽,痛于荆州,也直接导致了本文所论述的第三个、也是最至关重要的原因。

第三,伐吴。历时两年的汉中大战硝烟未定之时,荆州的丢失使刘备集团的大好形势急转直下。更加重要的是,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几乎化为泡影。难以接受的现实使刘备做出了伐吴的决定。

这个决定严重偏离了蜀汉正确的战略轨道。

态势上,三国之中实力最强的曹魏国土广袤,且占有中原地区经济最发达地区,人口四百万户,且平定了辽东、西凉的军事集团。北面和西面游牧民族,被采用武力、绥靖双管齐下的手段震服,再无后顾之忧。拥军百万,虎视南方。如征讨曹魏,必联合东吴。相反,无视曹魏而讨伐东吴,无异于弱势两方两败俱伤,坐等实力最强一方的曹魏消灭。

意识形态上,”汉贼不两立”,曹丕篡汉,建立曹魏政权。是拥戴大汉正统的蜀汉政权之死敌。孙吴可以暂时联合曹魏夺取蜀汉的荆州,蜀汉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与曹魏联合。

因此,东联孙权,北拒曹魏是蜀汉战略的大前提,也是实现兴复汉室唯一的一条出路。这一点,在年轻的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就为蜀汉制定的战略国策。但作为一国之君,荆州失,关羽死,刘备也不能不有所表示。

诸葛亮自己制定的战略国策,自然深知其利害。正史中却没有看到诸葛亮劝谏刘备伐吴的记载。我个人认为,有两种可能。

一是诸葛亮可能不在刘备身边。汉中大战刚刚结束不久,虽占据了汉中,却是惨胜。战争历时两年,双方动用的数十万精锐。蜀汉倾全国之力,”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战后需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成都到汉中的调配人力、军力的政务和百废待兴的局面自然是诸葛亮亲力亲为。刘备和诸葛亮应该是分别在成都和汉中。

只是刘备夷陵战败后,诸葛亮才惋惜地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二是劝说无益。就连战将赵云都知道其中利害。当众反对刘备伐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刘备心意已决。直言劝谏的秦宓已经下狱。再劝恐君臣失和,更加无利于大局。

东吴南郡太守诸葛谨在夷陵之战前,孙权求和的前提下,写给刘备信中的话亦不无道理:“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此信与赵云的进谏有异曲同工之处。可惜其战略方向选择的轻重缓和,刘备已经顾不上了。

夷陵之战,蜀汉大败。精锐尽失,元气大伤,再无征伐之力。退入白帝城的刘备亦深知己错。每想起此战,必叹息流泪,痛贯心肝。后一病不起,薨于白帝城。此后在诸葛亮的促进之下,恢复了吴蜀联盟,蜀汉和孙吴再也没有爆发过战争。后诸葛亮殚精竭虑,整整用了五年时间,才逐渐恢复了军力。

刘备征吴,彻底断送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可能。蜀汉不能一统的主要原因,就是“态势”、“荆州”和“征吴”这三点。而这三个原因的造成,没有一个跟诸葛亮有关。至于诸葛亮五出祁山未果,则不是主要原因,而是以攻为守的无奈之举。

因为在当时的态势和大环境下,偏安一隅无异于坐等敌人做大做强。刘备死后,曹魏集团从容调动、会盟五路大军伐蜀,就充分说明了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据险固守,在当时的情况下,相当于坐以待毙。多次的北伐也使曹魏应付于防守,无暇考虑并部署进攻。

五出祁山也成就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他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就是去要实现对刘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承诺,同时也是对大汉子民的交代。匡扶汉祚的大义,高度契合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最高政治伦理。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以攻为守。

其他网友回答

引言:诸葛亮军事能力出色,蜀国不能一统三国的原因主要是兵力枯竭、联盟松散。兵力枯竭

刘备占领益州不久就发动了汉中之战,据记载汉中之战刘备是益州兵马倾国而出,但也才集结了七八万人。刘备虽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占领了汉中,但是和曹操的对战中双方各有胜负损失可谓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曹操在放弃汉中时迁移了所有的百姓,留给刘备的几乎就是空城,这让刚刚成立的蜀汉雪上加霜。

两年后,蜀汉还没能休养生息走出低谷,刘备抽调个地方军力总计四五万人马发动了夷陵之战,而这场大败让蜀汉彻底进入了低谷短时间内根部无法翻盘。白帝城内刘备将只有一个空架子内部残缺不堪的蜀汉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能力再怎么通天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蜀汉国力恢复如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可以随意挪动的兵力诸葛亮怎么北伐统一。

联盟松散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修复了和东吴的外交和联盟。但是东吴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盟友,诸葛亮曾邀请孙权出兵攻打合肥,以减轻曹魏对蜀汉的军事压力。结果孙权亲率十万大军攻击合肥,孙权大军还未到合肥城下和曹军交锋一次损失千余人,孙权就率军撤退了。这样的盟友关键时刻怎么能发挥作用。

蜀汉作为三足鼎立时期最弱的一角,凭借自己根本无法战胜曹魏,东吴又属于墙头草的角色,诸葛亮以一己之力是在是难以实现统一。诸葛亮数次北伐,第一件事就是派遣众军到蜀吴交界处防御东吴趁机偷袭,以弱攻强已经是逆流而上了,还要堤防盟友偷袭。

总结:诸葛亮以寡敌众,诸还要处处小心谨慎,怕一个失误的决策就带领蜀汉走向覆灭。蜀汉没有充足的兵源、没有坚固的联盟是影响统一的重要元素。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

打仗拼的是综合国力,夷陵败后,蜀国已基本失去了席卷中原的经济和军事条件。即便诸葛亮智近于妖,他的北伐,更多是寄希望于曹魏自身的内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亦悲乎!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