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彩票APP大全

张良怎么死的 历史上张良,萧何,韩信是怎么死的?

网友提问:

历史上张良,萧何,韩信是怎么死的?

优质回答:

汉初三杰,是刘邦得以成功的关键,没有这三个人,刘邦可能一事无成。

这三个人,在刘邦成功的路上发挥出色,但刘邦统一天下后,这三个人却有着不一样的前途,有人无奈惨死,有人自污名节,还有人远离政治,云游四方,下面我们就聊聊这三个人,聊聊他们是怎么死的。

张良之死:远离政治,云游四方,病逝长安

张良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且此人也很能隐忍。

当刘邦打下天下的时候,按理来说,张良能够获得不菲的待遇,但是张良深谙人性,并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于是以身体有恙请辞,远离政治。

张良虽然没有参与政治,但,曾经为太子和吕雉献过计策,张良给吕雉出的那一招,就是请“商山四皓”出山,这导致了刘盈的太子之位保住了。

晚年,张良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生命的最后几年,因为吕雉的说劝,仍然留在长安,只是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官场。

张良的后半生,有钱有闲,不问世事,不干涉政治,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萧何之死:自污名节,病逝在汉惠帝二年

萧何是个能力很强的人,看人眼光极准,想当年,萧何是个县里的官吏时,就发现刘邦不一般,于是在天下纷乱之时,屈尊身份,当了刘邦的左右手,这一点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想想,人家萧何好歹是县里的官员,而刘邦只是个亭长,如果没有极强的能屈能伸的能力,怎会跟着刘邦呢?

在刘邦成功的路上,萧何一直是在做后勤工作,这导致刘邦在前线打仗从来不用担心后方的管理和物资供应,这样的人才实在难找。

刘邦成了汉朝开国皇帝后,论功行赏之时将萧何排在了第一,看来刘邦也不糊涂。因此,萧何获得了大量的封赏,包括土地、金银和爵位。

但是,后期的萧何生活得也不容易,因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点功高盖主,于是在门客的建议下,自污名节,让人感觉他是一个贪污腐败的人,刘邦一气之下把他投进了监狱,但刘邦后面在萧何的门客等人的劝导下,知道了萧何的良苦用心,只是萧何出来时,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在汉惠帝二年,萧何病重,于是刘盈问道:“相国百年后,谁能担当此任?曹参如何?”

听到这里,萧何说道:“陛下如果能立曹参为相,我就是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了!”看得出来,萧何非常信任曹参。

就在这一年,萧何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病逝,善终。

在萧何死后,曹参接了班,对于萧何所定的制度和政策,没有做大的改动,只是继续执行,如此保证了汉朝江山的稳定性,这就是著名的“萧规曹随”。

韩信之死:无奈惨死在长乐宫钟室

韩信是刘邦成功路上最重要的那个人,没有韩信,汉军就出不了汉中,也就取不了天下。

但韩信是个军事天才,同时他是个政治白痴。

在刘邦最需要他解围的时候,他提出给他“封齐王”的要求;在他可以造反,形成三足鼎立的时候,他坚持继续跟随刘邦;当项羽败了后,韩信暗地里收留项羽的将领钟离昧;当刘邦收拾了一个个“王”时,韩信还抱有侥幸心理;当韩信被贬成“淮阴侯”时,韩信有点兜不住,有点开始情绪化了;当陈豨造反的时候,实力很弱的韩信却糊涂地答应里应外合。

韩信被杀时,刘邦不在长安。

因为韩信有意和陈豨里应外合,所有事情败露后,吕雉准备杀了韩信,只是吕雉的能力不够,怎么办?吕雉聪明地借助了萧何的力量,因为萧何是韩信崛起的恩人,对韩信有知遇之恩,所以萧何很轻易地就骗韩信到了长乐宫。

当韩信提出“陛下曾经承诺我三不杀”时,吕雉早已经做足了准备,不就是“见天不杀,见铁不杀,见地不杀”吗?吕雉很有办法,为了不让韩信看到天,就把韩信放到了长乐宫钟室里,头上套上麻袋,避免了“见天不杀”;接着把韩信吊了起来,双脚悬垂,这避免了“见地不杀”;最后让卫兵们拿着竹子做成武器,从四面八方像装韩信的麻袋刺了过去,这避免了“见铁不杀”。

韩信的功劳是很大的,但除了打仗外,有时候挺糊涂,该独立时不独立,大势不再时又强行想要改变,何其难也?

关于韩信的死,被吕后杀死在长乐宫钟室是确定无疑的,但所谓的“三不杀”更多见于民间传说,相关史书里没有这记载。

上面就是汉初三杰的最后归处,张良死得安详,萧何死得无憾,韩信死得憋屈。

其他网友回答

自从刘邦揭竿而起,推翻大秦帝国,后又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最终建立大汉王朝。要说谁的功劳最大,当首推汉初三杰了。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能当上皇帝,以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功劳最大,但是最终三个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韩信因谋反的罪名被吕后诛杀,萧何虽然被刘邦猜忌,但是萧何懂得明哲保身,最终病死,得以善终。张良看透形势,及时隐退,终老山林。同样是建立汉朝的大功臣,其人生结局为何有天壤之别呢?

张良功成隐退

刘邦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谢绝,张良看透了刘邦对自己也是猜忌的,把封地放在“齐”也是让自己和韩信互相牵制的意思,所以只要了“留”这个和刘邦最初相识的地方。功成名就的张良此时已形同隐居,除了在封赏功臣、建都问题上说了点自己的看法外,就是后来在保护太子上发挥了作用,请出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怕你太子的地位得以稳固。在刘邦的三杰中,张子房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始终和刘邦保持着君臣友谊,使得刘邦一直很尊重张良。

韩信狡兔死良狗烹

韩信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幼时家里太穷,甚至连一日三餐都没有着落。该当众受过胯下之辱。但是韩信却是天生的军事奇才,在战场上屡立奇功,最后垓下之战打败了项羽,帮助刘邦夺得天下。

但是韩信在军事上上天才,在政治上却是个矮子。在攻打诸侯国和项羽时,屡次触犯刘邦的权威,深深的触怒了刘邦,刘邦早已是欲杀之而后快。

例如垓下之战,刘邦命令韩信及时参战,韩信确待价而沽,后刘邦再次违心地加封给韩信一大片地盘,才使韩信带领兵马前来攻打项羽。项羽死了,韩信就没有什么大作用了,刘邦立马就给韩信颜色看。第一步先剥夺了韩信的军权,改封为楚王。随后,又利用韩信狂傲自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弱点,授意他人告韩信“欲反”为借口,用了陈平的计谋,在云梦将他逮捕后押回洛阳,杀尽了韩信的威风,后又将其贬为淮阴侯。韩信愤恨难消,经常口不择言,周围环境对他越来越不利。最后,吕后以谋反的罪名将韩信杀死。韩信临死前说了句狡兔死、良狗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与韩信自己不懂得进退之道、不懂得明哲保身也是分不开的。

萧何自污保命得以善终

萧何能够成为“三杰”中的唯一善终者,并不是偶然的。

在刘邦心目中,真正知根知底的是萧何。刘邦起事前,就和萧何很要好。萧何早年是衙门里的小吏,在刘邦还是个经常连酒都喝不起的平头百姓时,萧何曾经常帮助刘邦,两个人的感情基础十分要好。

但是刘邦对萧何依然有猜忌之心。英布谋反后,刘邦亲自率领大军征讨。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来使回报萧何,萧何亦未识汉帝何意。一日,萧何偶尔问及门客,一门客说:“公不久要满门抄斩了。”萧何大骇,忙问其故。那门客接着说:“公位到百官之首,还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给你呢?况且您一人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再想尽方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试想,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萧何长叹一声,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门客说:“您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

  萧何心里明白,对于一般的小官员,刘邦不怕他们有野心,即使他们有野心也翻不起大浪来。所以一有贪赃枉法行为,必遭严惩。对于自己这样的大臣,汉帝主要是防止他们有野心,只要不造反威胁皇权,对于贪赃枉法那些小事,根本无足轻重。为了释去刘邦的疑忌,保全自己,萧何不得已违心地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并让人告发自己贪污腐败的罪行。不久,萧何的所作所为就被人密报给了刘邦。果然,刘邦听后,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并不查问。当刘邦从前线凯旋归来时,百姓拦路上书,控告萧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刘邦回到长安后,萧何去见他时,刘邦笑着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刘邦表面上让萧何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却暗自高兴,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失了。

  一心为百姓的萧何,违心地干了侵害百姓利益的事情,心中很不安,总想找机会补偿百姓。不久,萧何看到长安一带耕地狭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的上林苑中却有许多闲着的荒地用来放养禽兽。萧何觉得太浪费了,便上奏请皇上把这些荒地分给百姓去耕种,收了庄稼留下禾杆照样可以供养禽兽。汉帝刘邦当时正在病中,见此奏章,又恨萧何取悦于民,这可是刘邦的大忌,一怒之下,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满朝文武以为萧何必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怕连累自己,都不敢替他申辩。幸亏有一个名叫王卫尉的人,平日素敬萧何的为人,在侍卫刘邦时顺便向刘邦探问:“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刘邦余怒未消,道:“休要提他?提起他朕就生气。当年李斯为秦相时,做了好事都归君主,出了差错就揽在自己身上。现在萧何受了商人的许多贿赂,竟要求我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这分明是想取悦于民,自己得个好名声吗?不知道把我看成是什么样的君主了!”王卫尉闻言奏道:“陛下未免错疑丞相了。臣闻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相国为民兴利,化无益为有益,正是丞相调和鼎鼐应做的职务。民间百姓感激,断不会感激丞相一人,因为有这样的良相,必是贤明之君主选用的。还有一层,丞相如有野心,当年陛下在外征战数年,他那时候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坐据关中,何至反以区区御苑,示好百姓,而去收买人心呢?”王卫尉见汉帝认真在听,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前秦灭亡,正因君臣猜忌,才给了陛下机会。陛下若疑忌萧丞相,不但浅视了萧何,也看轻了陛下自己呀。”刘邦听了,心里虽然不大高兴,但想想王卫尉的话毕竟有些道理,于是挥挥手,当天就命人放了萧何,这样萧何就捡了一条老命。

  萧何当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见刘邦开恩释放了他,更是诚惶诚恐,谨慎恭敬。虽然因为全身带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连路都快走不动了,而且蓬头赤足,污秽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再朝拜天子,只得这样上殿谢恩。刘邦见萧何如此狼狈,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便安抚萧何道:“相国不必多礼!这次的事,原是相国为民请愿,我不允许。我不过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无道天子罢了,而你却是个贤德的丞相。我之所以关押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你的贤能和我的过失啊!”刘邦的这段话虽然言不由衷,但对萧何的廉政为民,终于还是默认了。从此以后,萧何对刘邦更是诚惶诚恐,恭谨有加了。刘邦也照例以礼相待,但萧何从此对国事就只能保持沉默了,更加知道进退之道了。

看看刘邦与汉初三杰关系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作为封建王朝皇帝的用人之道是怎么回事了。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对皇帝绝对的“忠诚”,不能触犯皇帝的权威,不能威胁皇帝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凡是皇帝觉得不放心的人,必然会将其杀死,而臣子也是整日战战兢兢,伴君如伴虎,如不懂得进退之道、不懂得明哲保身,那就是自取其祸了。

其他网友回答

张良、萧何、韩信是汉初三杰,一个主谋、一个主文、一个主武,相互配合,夺取天下。

一、张良

张良,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后人称之为谋圣。他这一辈子干过很多牛逼的事情。年轻的时候在秦始皇出巡的半路刺杀过秦始皇,然后全身而退,就是著名的博浪沙刺秦;还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圯上受书的传说;劝刘邦绕远道取咸阳城;斗智鸿门宴,帮组刘邦全身而退;与咸阳百姓约法三章,让刘邦得了民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智取关中并不让项羽怀疑;下邑奇谋策动英布谋反对抗项羽,削弱项羽力量;四面楚歌之计让项羽自刎于江东。后来为了保住太子还请出商山四皓。

后来深感“飞鸟尽、良弓藏”,自行辞官,自请辞官,出入深山茂林,专心修道养精,后来就不知道他的去向,有人说张良已经悟道飞仙了。

二、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沛县老乡,当时刘邦为亭长他为县令。他主要就一直跟随于刘邦起事,兢兢业业。但也有一些才能,刘邦攻入咸阳,急中生智把秦国所有的重要文件都藏起来,对后来楚汉争霸可有很大作用;楚汉争霸他负责大后方解决粮食问题,做好了后勤保障;最有名的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刘邦留下了这枚帅才,大概才有了大汉王朝。开国后优势汉朝的丞相,主管律令。

萧何大概是文官的关系,刘邦诛杀开国功臣的魔爪没有伸向萧何。不过这也和萧何采取的走向贪污腐败道路有极大关系,你有所求才能让皇帝对你放心,所以萧何在刘邦死后还辅佐刘盈,在汉惠帝二年才老死了,也算圆满。

三、韩信

韩信,被后人称呼为兵圣。韩信一生故事颇多,从胯下之辱到带兵百万,人生不可谓不喘气。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他执行的,灭亡其他诸侯是他做的;楚歌灭楚也是他带的兵,刘邦的江山可以说是韩信打下来的。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美誉,是能带领百万熊军的帅才。

但正是因为韩信他功高盖主,加上又那么有能力,让刘邦很是忌惮,韩信被人告发说他谋反,韩信被吕后召入宫中,韩信一刀长乐宫,就被吕后安排的武士杀死了,一代英雄就此陨落。但这也是他必然的结果。

看得开的舍弃功名利禄而去明哲保身,“飞鸟尽,良弓藏”,永远是一句被践行过的真理。你与世无争,可以享受一辈子安宁快乐;你若是有一点点不好的念头,面对你的就是刀斧加身了。

其他网友回答

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被合称为汉初三杰,这是汉高祖刘邦说的,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刘邦对于这三个人的评价很中肯,这三人在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都立下了不世之功,成为西汉的开国元勋,也成了后世的榜样,张良、萧何、韩信实际上代表了三种顶尖人才:智库、吏才、将才。只不过三个人虽然都是智慧超群之人,却还是因为处世之道不同,结局也各自不同。

一、张良的结局

张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字子房,张良是韩国的贵族出身,韩国被秦始皇灭掉之后,张良弟死不葬、舍财求刺客,张良此时已是一介布衣,谋刺的对象是已经称帝的秦始皇,这格局说起来要大过燕太子丹了,在刺杀失败后,张良全身而退,秦始皇大搞通缉,张良能逃得性命,还顺便救了项伯这种杀人犯。

张良和刘邦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因为张良说的很多东西跟别人说不通,跟刘邦却一点就通,所以说刘邦是天授,而张良对刘邦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总能在变幻莫测的利害关系中穿透层层迷雾,直指问题的要害,并做出正确选择。

在刘邦攻取峣关之时,张良向刘邦献上智取的妙计,因为对方守将是屠夫的儿子,这种人以利可以诱之,刘邦依计行事,峣关守将果然愿意献关投降,张良又分析了一下,说守将肯降士兵不一定跟从,不如趁他松懈的时候打他。刘邦因为采纳了张良的计谋,得以顺利进入关中,比项羽抢先一步入关。

在后来劝刘邦放弃秦宫还军霸上,劝刘邦向项羽谢罪,和项伯一起搞定鸿门宴的危局,既巧妙的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部埋下君臣嫌隙的祸根。

楚汉相争时劝刘邦搞定韩信、英布、彭越三大将,当时汉军危在旦夕混乱不堪,张良却迅速看出形势的转机之处,刘邦手下韩信国士无双可以独挡一面;彭越盗贼出身没有得到项羽的分封,对项羽不满,可收买;英布是项羽手下猛将,不过与项羽有隙,害怕被报复,可离间;后来果然靠这三张牌打败项羽。

鸿沟画界后刘邦想罢兵,张良建议急击勿失,不要让项羽有喘息之机。这些种种都是张良能够洞察时局,让刘邦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终于成就帝业。

张良能够被称为“谋圣”,不仅仅是他的谋略,还有他了解凡人的阴暗心理,深得黄老之道的精髓,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也逐渐淡化自己的身份,降低自己的影响力,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刘邦封赏功臣时,让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辞让,只要了“留”地一个小地方,故张良被称为留侯,此时已形同隐居。

张良深明“飞鸟尽,良弓藏”的哲理,在巅峰之时急流勇退,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在那个位置上能够说退就退,实属难能可贵,这些也使得刘邦一直都很尊重张良,公元前186年病逝,得以善终。

二、萧何的结局

萧何年轻时任沛县县吏,和刘邦是老相识,刘邦斩白蛇起义后就跟着,萧何开国功绩主要是帮忙刘邦管理后勤,跟随刘邦攻克咸阳后,接收了秦国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这为以后汉朝制定政策和在楚汉相争中取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相争的时候,萧何作镇关中,不断的输送士卒粮草给刘邦,成为刘邦坚强的后盾,所以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定萧何为首功。

萧何的慧眼识才也是一流,早期刘邦在沛县可以说就是个市井无赖,可萧何认准刘邦是成大事的人,对他格外照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还有就是看好韩信,韩信投奔刘邦后得不到重用,一气之下不辞而别,萧何得知消息后,不顾年老体弱,连夜骑马去追韩信,这也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不过在后来萧何又和吕稚一起下圈套谋害韩信,又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

萧何对刘邦忠心耿耿,治理国家也是卓有成效,不过萧何不懂得帝王之心,萧何功高位显又深得人心,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而不自知,直到一个叫召平的门客提醒萧何才恍然大悟,于是开始做些强买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自毁名节的事,虽然受了几天牢狱之灾总算是性命得保,也算是化险为夷。

经过这件事之后,萧何对刘邦更加诚惶诚恐,对国事也保持沉默,公元前193年,在刘邦死后两年,萧何也离开了人世,得到了善终。只不过和张良相比,萧何的身影沉重了许多。

三、韩信的结局

韩信的结局无疑是最惨的,韩信是个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后人奉他为“兵仙”、“战神”,然而有着超人军事天赋的韩信在政治上却显得智慧不足。

韩信中途投奔刘邦,本来刘邦就不相信他,而韩信又是个用兵如神的军事奇才,任何一位帝王对这种人都不会掉以轻心,在打下齐鲁之地后以功要挟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当时刘邦就暴走了,还好张良和陈平在桌子下踢了刘邦一脚,刘邦转而大方说封什么假齐王,要封就封真的,可以说韩信在刘邦心里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在灭掉项羽之后,刘邦就将韩信改封为楚王,使韩信远离根基深厚的齐地,其后又用陈平的计谋,伪游云梦泽设计擒住韩信,带回京都软禁起来,贬为淮阴侯,在刘邦带兵去征讨陈豨的时候,韩信托病没有随从前往,谁知韩信的手下上书告发说陈豨造反是韩信的主意,还说韩信准备袭击吕后和太子,于是吕后找来萧何密谋,萧何将韩信骗到长乐殿,刀斧手一拥而上将韩信绑起来,吕后在长乐殿尽数韩信与陈豨谋反,欲加害她和太子等罪,不容韩信申辩,令刀斧手将韩信推到殿旁钟室杀死,并夷灭韩信父、母、妻三族。

韩信真正应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铁律,因其功高震主手握重兵本来就是帝王所忌惮的,又不懂得处理复杂的政治局面,犯一些低级错误给刘邦抓住了借口,最终使自己走上了绝地,从汉初三杰的各自结局来看,当推张良最为潇洒飘逸,堪称智、仁、勇三者皆备的完人!

其他网友回答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合称汉初三杰,为大汉皇朝的建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张良、萧何最终病死,韩信以谋逆罪被诛杀且夷其三族。三杰中张良最洒脱,他功成身退,不关心政治,最终善终;萧何功高震主,用自污名节的方式保全了性命;韩信能力逆天,不杀韩信,大汉难安,最终被吕后乱棒击杀。

刘邦曾问群臣,为何项羽如此勇武却败于他之手,群臣各有各的理由,刘邦归结于用人问题。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说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皆为当世人杰,他用好了三位人杰,故能取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用,故被刘邦击败。

张良少时有恢复韩国之志,在楚汉战争中他看到韩国不可恢复,天下归于大汉后,他就辞官归隐。张良虽然谋略出众,但是他没有军队根基,也没有裂土分疆的要求,因此刘邦十分放心张良。吕后曾问计于张良,如何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张良让商山四皓出来给刘盈当老师,这样就打消了刘邦废太子之心,因此吕后并无诛杀张良之意。张良为人淡薄名利,不与人争名夺利,最终在公元前186年因病逝世,谥号文成。

萧何早年是刘邦的领导,共同为大秦做事,后来反秦风起云涌,萧何推荐刘邦当了领头人。刘邦建立汉国后,萧何任丞相,在大后方给刘邦征集兵员、运输粮草。刘邦跟项羽交战,胜少败多,但每次都能东山再起,这跟萧何将关中治理得好是分不开的。有萧何主持内政,刘邦就有源源不断的兵员和粮食。刘邦当皇帝后,论功行赏,萧何居第一位,封酂侯,食邑万户,准许穿鞋带剑上殿面君。刘邦诛杀异姓王之时,对人望颇高的萧何动了杀心,萧何及时自污名节,才保全性命,于汉惠帝二年因病去世。

韩信是一位天生的战神,他总能化腐朽为神奇,以弱兵胜强兵,以寡击众,且战而胜之。大汉天下三分,其中有两分是韩信打下来的,可以说韩信的出现提前结束了楚汉相争。韩信最大的追求就是当一个诸侯王,但是刘邦不相信异姓诸侯王,最终设计将韩信软禁在长安城中。刘邦不想背负杀功臣的名声,特别是天下名将韩信;吕后却认为刘邦死后,韩信她控制不住。于是趁刘邦外出征战,吕后设计诛杀了韩信,且夷其三族。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历史上张良,萧何,韩信是怎么死的?.jpg”/>

与张良怎么死的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