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彩票APP大全

致良知是什么意思简单(致良知最好的解释)

致良知的意义

致良知是指无论何时,面对任何诱惑,只要是违背良心和道义的事情,都要坚决拒绝,因为那样会出卖我们的良知。

“致良知”是中国学者王阳明的心学核心,也是心学的本质和修养的体现。通过理解“致良知”这三个字,我们可以掌握心学的核心思想。接下来我将对此进行简要论述。

首先,什么是“良知”?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首次提出了“良知”的概念:“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良知”理解为一种本性具有的“真善美”,一种内在自觉的存在,它包括了知识、真理、智慧和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我们来谈谈“致”是什么意思。《大学》中提到了“格物致知”,即“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简而言之,就是先进行实践,再获得知识,最终形成真诚的态度。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现代很多人理解为通过探寻事物的本质原理来获得智慧。在这个解释中,“格”可以理解为追求和探索,“致”可以理解为获得和求得。在这个角度上,很多人将王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的“致”理解为获取、获得或创造。从“良知”的本质来看,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不需要依赖外部力量而存在,因此不需要去获取和创造。它是一种本身具有的自觉性。因此,我认为“致”应该理解为凸显或发现,“致良知”即通过实践努力将原本已经具有的良知凸显出来,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实践努力发现我们内在已经存在的良知。

那么,如何去“致良知”呢?根据“致良知”的内涵,我们可以知道,凸显或发现良知的关键在于实践行动,也就是所谓的“行”。因此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其中,“知”是最高的本体,“行”是人生各种实践活动,也是凸显或发现“知”的关键。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被社会化、教育和环境所影响,进入各种世俗的框架和束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受到诸如欲望和物质的干扰,而这些看似实际的东西实际上是虚无的,它们会遮盖我们本有的良知。因此,通过与事物的相互作用和磨砺,我们可以凸显或发现自己本来就具备的良知。这种实践的磨砺需要摆脱个人私欲、成见和妄为的干扰,接近“五蕴皆空”的境地,从而触及客观世界的本源。哲学上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我们凸显或发现良知的过程中,旧的矛盾解决后,新的矛盾会不断出现。因此,“知行合一”是一个持续进行的状态,也就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修炼,不断凸显良知的本质,展现人性智慧的光芒。

综上所述,致良知是指通过实践努力将本来就具备的良知凸显出来,对抗各种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实现自我的成长与修养。只有在实践中持续致良知,我们才能展示出人性中智慧的光辉。

版权声明